“多亏了牛书记,帮我们讨回了拖欠的工资!”“现在遇到法律问题,我们心里就有底了!”……走在六坝镇新民村的乡间小路上,村民们热情地和牛丁国打着招呼。
从检察院业务部门干警到新民村第一书记,驻村的这两年,他转变了服务群众的身份,但始终驻守着心中的为民信念,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将法治思维融入乡村治理,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法律护航乡村,用真情温暖民心,在乡村振兴一线书写着新时代检察干警的责任与担当。

初到新民村,他便意识到,只有真正走进村民家里,才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。他给自己定下目标:一个月熟悉所有脱贫群众的家庭情况,三个月走遍全村。

“民情日记”记录百姓心声。他随身携带《民情日记》,记录村民反映的问题,从土地纠纷到孩子上学,从养殖技术到法律咨询,事无巨细,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都是新民村村民对他这位第一书记的期望,截至目前,他已遍访全村113户群众。
“炕头夜话”拉近干群距离。白天村民忙农活,他就巧妙借助“敲门看灯”行动,利用晚上时间入户,坐在炕头与村民拉家常,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。他的关心从日常生活中的做饭、用火、用电等细微环节入手,为村上的独居老人讲解防火常识,对老人家中的电、气线路铺设情况、日常用火用电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,提醒老人们时刻关注消防安全,出门、睡觉时断电、关火关气,提高防火警惕性。
作为检察干警,他深知法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。他结合村民实际需求,让法律以形式多样的方式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
“以案说法”接地气。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,他不忘用村民身边的案例讲解法律知识,从“外出务工被拖欠工资该怎么办”到“土地流转合同要注意什么”,一个个案例让他用拉家常的方式,讲述给村民,一条条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易懂。
法理情融合,巧解群众“心头结”。他始终坚持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,做到“小事不出组、大事不出村”,为乡村振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。2024年12月,村民刘某夫妇因家庭琐事长期争吵,妻子一度被刘某赶出家门,婚姻关系岌岌可危。他与村干部多次入户调解,分别与夫妻二人促膝长谈,发现沟通不畅是主要矛盾,他反复对刘某讲解《反家庭暴力法》《妇女权益保障法》等法律法规。经过调解,丈夫刘某认识到自身问题,当面向妻子道歉并写下保证书,妻子也表示会加强沟通,共同经营家庭。看着夫妻二人围坐吃饭的场景,他倍感欣慰。
作为第一书记,他深知防止返贫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。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过程中,他与工作队员严格落实“六必访六必查”,高效运转“831”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机制,用好甘肃“一键报贫”系统,畅通农户申报渠道,加强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,建好三个动态库,对符合纳入监测条件的农户,及时识别纳入,做到应纳尽纳,截至目前,已有3户家庭被纳入监测对象。在入户过程中,他发现村民老李家中供养学生过多,家中种植养殖结构过为单一,便将这一情况及时向镇政府反映,及时将其纳入监测对象,并向民政部门申请对其原本享受的三类低保提档为二类低保,让其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驻村帮扶工作的温情。

从检察蓝到泥土香,这段驻村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“只有把群众当亲人,群众才会把你当家人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。
如今,走在新民村的乡间小路上,整洁的村道、兴旺的产业、幸福的笑容,处处展现着乡村振兴的新气象。而牛丁国依然每天奔波在田间地头,用实干诠释着一名检察干警的为民初心,用担当书写着新时代驻村第一书记的精彩答卷。